醫保目錄動態調整,重點監控品種七大應對策略!
發表于:2020-05-14 14:30 瀏覽次數:
醫藥網5月14日訊 5月12日,國家醫保局發布的《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管理暫行辦法(征求意見稿)》截止征求意見。征求意見稿指出,國家醫療保障行政部門建立完善《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》動態調整機制,原則上每年調整1次。前不久,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公示了20個議價價格高于五省市最低價的藥品名單和10個《國家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管理信息平臺》無外省市價格信息的藥品名單,并明確如果生產企業不能證明其價格合理性,將暫停掛網資格。
目前,北京、天津、山東、四川、湖南已公布了調出醫保目錄藥品名單。河北、江西、安徽等省份也將按不同比例(40%、40%、20%)分3年調出,被調出醫保目錄的藥品須由個人負擔藥費。
重點監控品種在醫保報銷、DRGs疾病分組及醫院管理等因素制約下,院內銷售可謂江河日下。加之國家和省級帶量采購,把沒有中標的產品擋在了公費報銷的門外。再加上一直沒有進入醫保目錄的產品。三者相加已是不小的比例。重點監控品種的最壞結局是調出醫保目錄。沒有進入醫保目錄肯定是極大的不利因素,但不等于毫無希望。除非甘心退出市場,否則相關企業不但要有置死地而后生的決心,更要有實際方法和策略。
1、確認產品療效
首先,冷靜客觀地分析產品。一種情況是國采、省采未中標的品種,要在標外市場尋求機會。
第二種情況是過去熱銷現在成了重點監控品種可能被調出醫保目錄,這些品種可能臨床表現一般、沒有醫學支持,也可能有較好療效,卻被不正當營銷所累,超劑量用藥。前者已是明日黃花,沒有再投入的價值,正常維持市場慣性即可;后者就要實事求是地進行學術推廣,客觀、公正地用于治療病癥,贏得醫生和患者的信任,爭取能留在醫保目錄內。即使被調出,也可憑“真才實學”生存。若時間許可,可更進一步對產品的安全性、有效性進行再研究,以確定療效進入臨床路徑,為能再次進入醫保目錄奠定學術基礎。
2、市場細分
一是攔截高端產品的跑方市場,如以DTP藥房為重點。眾所周知,DTP藥房是處方外流的主要市場,既然不能進醫院,不妨“農村包圍城市”。在醫院外廣泛撒網,對同類藥進行終端攔截。二是走低端而廣闊的渠道。產品從高端醫院撤出后,可到低端的第三終端和廣闊院外市場發展,如診所、藥店、民營醫院等,這些市場的銷售量良好且一直保持穩定。
3、市場資源持續
若某個產品將來沒有存在的價值,也不能一拋了之。雖然這個產品被淘汰,但由于推廣這些產品的醫院、醫生和專家資源不會因此消失,企業要盡快找出替代這一藥品的同類藥,以期在原來的優勢資源中尋求可持續發展?;谶@種認識,如果企業沒有現成的產品,應該立即著手開發同類新品,甚至為了搶時間,不惜購買產品以解一時之急。
4、發展線上市場
隨著網銷藥品政策松動,線上市場將迎來大爆發?;ヂ摼W具有廣泛性和分散性,為此類藥品提供了廣闊的隱形市場。院內市場受阻,藥企可以重新考慮布局線上銷售。目前,國家政策已明確逐步放開線上市場,有準備的企業可以提前規劃,借這波浪潮把產品推向全國,乃至全球。
5、放眼全球市場
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,某些藥在國內受限,在國外可能受歡迎。對西方發達國家,可以創新藥低價策略爭取機會,甚至在海外建立產品開發中心;對發展中國家,可輸出普藥類品種。原料藥有優勢的企業可借原料藥向制劑市場擴展,考慮在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家建立工廠,有可能“墻內開花墻外香”。
6、自費藥走門診處方
做好兩手準備:一方面借醫保目錄動態調整的機會,做足工作爭取讓藥品進入醫保目錄;另一方面做好進不了目錄的準備。且不說院外市場,即使醫院也不是一點機會都沒有。仔細分析醫院的用藥結構會發現,所謂自費藥在院內銷售受限主要體現在住院用藥,因為住院可享受醫保統籌報銷,大部分醫院門診不享受統籌報銷。因此,門診處方就有自費藥的銷售機會。自費藥不受控費和國家集采限制,有騰挪的銷售空間,從這一層面考慮,藥品被調出醫保目錄并非全是壞事。
7、為轉型爭取時間
活在當下。畢竟還有3年的窗口期,要抓住這個短暫的機會,在沒有被調出醫保目錄前盡全力做好市場和銷售,能賺一年是一年。當然,前提是不能坐以待斃,“茍延殘喘”是為轉型贏得時間。如果以上招數用盡,還是沒有希望,那就果斷丟掉幻想換個思維,東方不亮西方亮,跳出這個領域可能就是一番新天地,如發展聯合用藥、中成藥、保健用藥、醫療器械,甚至跨界等。
總之,面對不利因素,企業不能墨守成規,要有新思維。從這方面講,危機對中國醫藥企業也是一個機遇,就看你能否找得到?能否抓得???